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目測鐵軌是否“走偏”。
老工人在用力擰緊鐵軌上一顆松動的螺絲。
穿著橙色反光馬甲穿梭在鐵道之間對鐵軌進行檢查和維護。
工長為膝蓋不好的工人貼上膏藥。
他們的“家”在鐵路邊,每天的工作就是穿上反光馬甲、帶著檢測儀器游走于鐵道線上,枯燥乏味至極:看鐵軌曲線是否圓潤、直線是否筆直、內部是否有裂紋、螺絲是否松動……行內都叫他們線路工,他們的另一個名字是“鐵軌醫(yī)生”。
在北京南站旁的北京鐵路局工務段京南鐵路工區(qū),就有這樣一支由19個青壯年組成的“醫(yī)生團隊”。他們負責49公里的鐵路檢查和維護,平均每人每天需要巡視10公里。工作過程中,除了用儀器測量,他們還經常要俯下身去做出各種怪異的姿勢,根據(jù)自己準確、老到的目測經驗去檢查。“夏天鐵軌滾燙,軌溫達70多度;冬天鐵軌冰涼,零下20多度。長期干下去,大伙膝蓋都有些問題,天氣一變就痛。”許志峰說。
許志峰這個40歲的中年人是這支隊伍的工長,除了他,剩下的人基本都是小伙子。
他成為“鐵路人”已經23年,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他剛滿18歲,皮膚白皙精神飽滿,而如今已成為黝黑的漢子。“我們每天頂著毒日頭或者冒著風雨巡邏在鐵道間,皮膚沒有不黑的。夏天的時候,個個都像黑炭一樣,只有冬季才返點白。”
許志峰真正的家離工作地點并不遠,而他卻很少回去,常常一個星期都住在鐵路邊上,盡管有周末,他也常帶著手底下的小伙子們加班工作。正迎接高考的女兒每隔兩天就給他打一個電話,第一句話肯定是問:“爸,今天回家嗎?”許志峰每次的回答幾乎都是“不回”。“說多了心里覺得愧疚得慌。”許志峰說,這個家實際已成為他的“賓館”,每次回家他都分秒必爭地抓緊時間補覺,因為他們的睡眠時間都是切割成兩半的。
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他們搬到北京南站,每天的上班時間分為零點到凌晨4點,下午1點到下午5點。這兩個時間段為“天窗點”,沒有列車或列車少。而他們的生物鐘也被打亂,大伙每天分兩個時段睡覺,只吃兩頓飯。“剛開始大伙都不適應,起床后精神極差,久了就習慣了。”
賺得不多,累得夠嗆,多少個春節(jié)都是守著鐵軌過的,值嗎?“說實話,我們文化不高,也干不了別的。”
又沒人24小時盯著你干,反正每天就那么點小破活,該偷懶就偷偷懶,行不?“說實話,我們文化不高,但都知道有那么句話很在理‘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也是我們守著‘道’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