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走過小悅悅身邊的“路人”,請停下來,拉她離開街心;或伸出援手,將她抱離險境。這是本分,更是底線
這是一段令人揪心的視頻。廣東佛山一個五金城里,兩歲女孩悅悅被一輛面包車撞倒、碾軋,接下來的幾分鐘,還有呼吸的悅悅孤零零地躺在路邊,18個路人先后經(jīng)過,但都當沒看見,而其間悅悅又被一輛貨車碾軋。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陳賢妹經(jīng)過,將悅悅搬離街心、在高喊中驚動了悅悅媽媽,才得以終止。此刻,瀕臨腦死亡的小悅悅,躺在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室。
18∶1,多么讓人遍體生寒的數(shù)字!盡管有人曾因見義勇為被冤,盡管救人常不免帶來某些“麻煩”,但是,見死不救甚至用冷漠來助紂為虐,是在撕裂社會的良知底線,消解公眾靈魂深處的仁義善念。
是陳阿姨的出現(xiàn)和奮力施救,讓我們被冰凍的道德感有了一絲暖意。懷揣一顆善良的心、在看到孩子躺在馬路上抽動的那一刻“只想著救人”的陳賢妹,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樁個案里的懸殊比例,并不能成為社會道德的代表。陳賢妹并不孤獨。我們完全可以舉出另外的個案,像勇敢地徒手接住墜樓女童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扶助摔倒老人、雖被冤枉卻依然無悔的南通大巴司機殷紅彬;還有合肥兩位農(nóng)婦以德報德的事例——主動做好事讓老婆婆搭“順風車”的農(nóng)婦劉士圣,不幸發(fā)生交通事故后主動擔責,賠償對方,而老婆婆的兒媳李孝香善良寬容,堅決拒收上萬元補償金。當然,更不用說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的舉國相助和志愿者的馳援……在這些樸實的草根大眾心中,守望相助、扶危濟困,天經(jīng)地義。他們是這個社會里沉默的、平凡的、但善良的大多數(shù)。
公眾之所以如此關(guān)注“18∶1”的惡性事件,如此激憤于冷血路人的“旁觀心態(tài)”,因為它太過異常和觸目,將大眾的道德神經(jīng)觸碰得疼痛難忍。這種疼痛感在網(wǎng)友們的憤怒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它與陳賢妹的出手相救一樣,體現(xiàn)出對生命的尊重、對善良的堅守,蟄伏在草根大眾的心中,構(gòu)成社會道德的主流。
孔子說,禮失求諸野。中華民族的禮義廉恥,原本植根于最質(zhì)樸最底層的“草民”中間。路旁行人口似碑,不管是大是大非的價值判斷,還是急公好義、古道熱腸的民間道德,都是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綿延不絕的重要支撐。基于此,我們一面對陳賢妹們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一面也必須對冷血的路人報以嚴厲譴責,他們對生命冷漠如斯,不僅是文明社會的恥辱,也讓文明古國蒙羞。
阻止道德的滑坡、托舉向善的力量,正成為今天我們這個社會必須面對的考題。這道考題不僅涉及道德的考問,也關(guān)乎文明社會的公民責任。在一些國家,見死不救甚至會構(gòu)成犯罪,英國的“見死不救罪”規(guī)定:如果涉嫌“沒有對涉險人士予以協(xié)助”,將面臨法律的懲罰。在社會道德被嚴重污染的時刻,或者可以讓法律來拯救道德?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走過小悅悅身邊的“路人”,請停下來,拉她離開街心;或伸出援手,將她抱離險境,這是本分,更是底線……(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