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成曉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安保工作中
【和諧中國網(wǎng)·和諧書院】李耀宏供稿
《頂針》
作者:成曉燕
說起頂針,年輕人可能就比較陌生。它不像戒指那樣受人青睞,它只是縫補刺繡時,針的輔助工具,上面布滿小坑,以穩(wěn)住針腳能用力頂,故名“頂針”。
現(xiàn)如今頂針是不常用的,人們穿著批量生產(chǎn)的衣服和鞋襪。穿針、引線、縫補這些動作已與我們關系不大了。可我對頂針卻情有獨鐘,媽媽手戴頂針的畫面常浮現(xiàn)眼前,那種難以言說的情感充溢心胸,陣陣辛酸,絲絲暖意。
小時候家里窮,孩子又多,全家人所有的穿戴都要靠媽媽一雙手縫制。一件衣服老大穿小了,穿破了,媽媽就把它縫一縫,改一改,讓老二接著穿,隨后再縫一縫,改一改,讓老三接著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我們就是在媽媽的縫縫補補中長大的。至今仍然忘不了在15瓦燈泡的昏暗光線下,媽媽為我們姐弟三人補襪子的情景。好多個夜晚,我們鉆進被窩后,媽媽便開始為我們補襪子,她熟練地將破襪子套在襪板上,裁剪后一針一線地縫補起來,那閃爍著銀光的頂針,永遠沿著一個軌跡運行,在寂靜的夜晚,奏響了一串串輕微的愛的音符。翌日清晨一睜眼,一雙雙翻舊如新的襪子靜靜地躺在我們的枕邊。
記憶中,媽媽一直不曾戴過戒指,但卻從未離開過頂針,打掃庭院、操持家務也不會摘掉,就像現(xiàn)代女士手上的金戒指一樣不離不棄,因為她要做的針線活太多了。經(jīng)濟條件所限,不允許她到裁縫店量體裁衣,我們的夾襖棉衣都是媽媽親手縫制。因無力購置被套,全家的被褥每年需拆洗幾次。最需付出辛勞的莫過于做布鞋。每年每人一雙單布鞋、一雙棉布鞋,年前還要做新棉鞋,全家所需的鞋多達十幾雙。常見媽媽站在炕旮旯里,把舊衣服比著紙鞋樣剪成一片片的,放到炕頭上,用刷子刷一層糨糊粘一層布片子,粘成一個厚厚的鞋底雛形,再把它放到炕席底下或門板上壓平整、壓結實,晾干后就開始納鞋底了。納鞋底時,媽媽左手持鞋底,右手捏針,咬著牙,用力將厚厚的鞋底扎透,有時頂不過去,就要用鉗子夾住大針用力往外拽,還要用手把粗麻繩或線繩猛拽,狠狠勒緊。納完一雙鞋底,媽媽的右手上就會勒進去很深、很深,看著就像出血絲一樣,而媽媽卻依然沒事一樣地樂呵呵著……
【和諧中國網(wǎng)】投稿微信1314145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