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書院】
明朝袁了凡的《積善篇》說:《易·坤卦·文言》說:“積蓄善德的家,必定會有吉福流傳子孫。”以前顏襄要將他的幼女嫁給叔梁紇為妻,就先仔細地觀察他的祖宗所積的德行,是否很長遠?從此預(yù)知他的子孫一定能興旺。
孔子稱贊舜帝的大孝說:“祖先能饗祀其德蔭,子孫能保有其德澤。”這都是非常真確的立論,我們可以嘗試用過去的事來證明它。
明朝有一少師楊榮,是建寧(今福建建甌)人,祖先世代以擺渡維持生活。有一次下了很久的雨溪水暴漲,洪水沖毀了民宅,被溺死的尸體順著水往下流。其它的船都在爭相撈取財貨,唯獨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救助溺水的人,對于財貨一無所取,同鄉(xiāng)里的人都笑他很傻。等到少師的父親出世后,家境漸漸寬裕。
有一神明變化成道士對他說:“你的祖父有積陰德,子孫當(dāng)會富貴顯達,應(yīng)該將祖骨葬在某地。” 于是依照神明所指點下葬尸骨,就是今日的白兔墳穴。后來生了少師,在年輕時就登科及第,官位累至三公,并且加封曾祖父、祖父,和他同等的官位,子孫都很富貴并繁盛,到今天還有很多賢能的子孫。
明朝時鄞(今浙江鄞縣)人楊自懲,首先當(dāng)縣府的一個小吏,心存仁厚,奉公守法公平待人。當(dāng)時的縣令非常嚴(yán)肅,有一次恰遇鞭打一個囚犯,鮮血流滿面前,但縣令仍未息怒,楊自懲跪下來替他求情饒恕,縣令說:“無奈這個人違反法令背離道理,真是讓人生氣。“自懲叩頭說:”上位的人已失其道,使得人民離散已經(jīng)很久了。如果能問得其真情,真正去關(guān)心憐惜他們,不可歡喜取笑,連高興都不可以了,何況是生氣呢?”縣令因而氣消了。
他家很貧窮,對于所饋贈的東西一無所取。遇到犯人有缺乏糧食時,經(jīng)常多方面給予救濟。有一天,有新來的幾個囚犯等著吃東西,但他家又缺米,如給囚犯則家人就沒得吃,如果只顧自己,那囚犯真是可憐。于是就和太太商量,太太說:“囚犯是從何地來的?”回答說:“是從杭州來的,沿路忍饑挨餓,從臉上的表情就可看出來。”因而拿出自家要吃的米,煮稀飯以供囚犯吃。
后來生了兩個兒子,長男叫守陳,次男叫守址,分別當(dāng)上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當(dāng)了刑部侍郎,次孫當(dāng)了四川省的廉憲,一家子都是名臣。現(xiàn)今的楊楚亭、楊德政,也都是他的后代。
以前在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以鄧茂七為首的盜匪擾亂福建一帶,老百姓跟從他們當(dāng)盜賊的相當(dāng)多。朝廷重新任命鄞縣的都憲張楷帶兵南征,用計巧來誘擒盜賊。
后來委任福建省布政司的謝都事,前來搜查殺除東路的賊黨。謝都事取得賊黨的名冊,并吩咐凡不是賊黨,暗中給與白布的小旗子,約定官兵到達的那一天,把小白旗插在門口。
并且警告士兵不得亂殺,使得上萬人保全生命。后來他的兒子謝遷,考上狀元,當(dāng)了宰相,他的孫子謝丕,又考中探花。
在福建莆田有一林氏人家,在先世有一老母喜歡行善,常作粉團來施救窮人,只要有人求,一定給他,從不生厭倦之心。
有一位仙人變化成道士,每天早上都來向她求取六、七粒粉團,林母天天給他,經(jīng)過三年始終如一,才知道她的誠心。
因而對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如何報答你呢?就告訴你,你家后面有一塊良地,將祖先的尸骨下葬,子孫可得高官厚祿,其數(shù)可達一升的麻子那么多。”她的兒子依照道士所指點的地方下葬,最初的一代,就有九人登科及第,累世當(dāng)官高貴顯達者非常多,福建省有:“無林不開榜”的傳言。
明朝太史馮琢庵的父親,在縣邑當(dāng)秀才時,有一天早晨,非常寒冷,在去學(xué)校的途中,遇到一個人倒臥在雪堆中,當(dāng)手摸他的身體時,大半已經(jīng)僵硬了,于是脫下自己的綿裘衣替他穿上,并且扶持回家救醒他。
“你救人一命,乃是出于至誠,我派遣韓琦當(dāng)你的兒子。”到生下琢庵的時候,于是將他命名為琦。
【原文】
明袁了凡《積善篇》云:《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征之: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xiāng)人嗤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dāng)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后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yán)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shù)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昔正統(tǒng)間,鄧茂七倡亂于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楷都憲南征,以計擒賊。后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后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fù)中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至一升麻子之?dāng)?shù)。’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xué),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和諧中國網(wǎng)】投稿微信:131 4145 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