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山和他的“詩道無界”
——訪中華格律詩歌的繼承和開拓者遠山先生
“詩道無界”是什么?
有人馬上會說這不是遠山先生最近的新書《詩道無界•遠山詩百篇》嗎?這本書分為哲理詩、禪詩、山水詩、田園詩、抒情詩五大類,開創(chuàng)了詩與文、詩與思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近年來極為罕見的詩歌文化精品。但通過對遠山先生的專訪,筆者領會到,“詩道無界”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遠山先生的一生追求、一種境界和一個理想。
一生追求
遠山先生在家學的熏陶下,六歲學詩,歷經(jīng)下鄉(xiāng)、進廠、求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在媒體、機關、黨群謀差。從始至終都未間斷過對中華格律詩歌的探索和追求,四十多年來創(chuàng)作詩詞作品上萬首,其中格律詩詞三千多首,正準備陸續(xù)刊印面世。
對遠山先生來說,寫詩是他終身都要一直做下去的事情,從他的詩歌中也最能體會出一個中國詩人的風骨,如遠山詩《詩源志七韻》:
排律•詩源志七韻
晨風催我換衣容,
鳥是知音林是兄。
山水有情云雨動,
百花多意愛多濃。
書中藏志胸中溢,
墨里生情心里榮。
大寫人生多壯志,
狂風掃去滿頭鬃。
委屈藏進浪花里,
痛苦封存老酒中。
踏遍青山心不老,
云題詩畫水成龍。
書蟲醉倒詩山上,
赤腳永隨詞海蹤。
這首排律是遠山先生對人生的真我寫照,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一位詩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情懷和心境。整首詩渾然天成,用一句最簡短的話來概括就是:字淺、情深、意遠、境高、聲雅、韻悠。特別是詩題“詩源志”三個字,將全詩緊緊地系在一起,其中所抒之情,皆出自詩人的志向,這與歷來“詩歌必言志”的核心相吻合。如果將此首長律分層剖析,可以得到三首七絕和一副對子。如下:
七絕(一)
晨風催我換衣容,
鳥是知音林是兄。
山水有情云雨動,
百花多意愛多濃。
此二聯(lián)是全詩的鋪墊,多以物象來表明詩人的生活,是以詩人的獨特視角來解讀景物的??梢韵胂蟪鲈娙藬?shù)十年如一日地在詩歌的海洋中遨游,每天在晨風的召喚中醒來,開始歷練心志。在詩人的眼中,習習晨風是催促他奮斗的動力,鳥兒成了與他對話交流的知音,在林間散步就如同與兄長同行一般。在如此境界中,山水有情,云雨鮮活,甚至花兒的意境和愛戀都能感覺至深。從創(chuàng)作手法上來看,詩人多用含蓄和擬人的手法,將“晨風”、“鳥”、“山水”、“百花”等物注入生命,從他們的鮮活靈氣中來隱射詩人所要展現(xiàn)的情操。從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來看,虛實相生,以小見大,從細致的情懷中來體現(xiàn)自身對世間萬物的感觸和理解,境界飄逸。從學詩的角度來看,只有與自然靈物融于一體才能創(chuàng)作出清穎脫俗的詩篇,并以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七絕(二)
書中藏志胸中溢,
墨里生情心里榮。
大寫人生多壯志,
狂風掃去滿頭鬃。
宋真宗趙恒曾說過:“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此話雖無錯,讀書學知,必然能夠有所獲取,而遠山先生詩中,卻告知人們讀書可以讓人明確心中的志向,而并非有目的地去獲取些許利益。表達在書畫中的情懷也是為了心中榮耀,而不是以換取金錢為最終目標。“書中藏志胸中溢,墨里生情心里榮。”此兩句含義深刻,是在給人們擺正讀書求知的心態(tài),只有好心態(tài)才能出好成果,這也是當今世上浮躁之輩所不能深刻領悟的。下一聯(lián):“大寫人生多壯志,狂風掃去滿頭鬃。”直抒胸臆,以“滿頭鬃”來指代憂愁煩惱,意為呼喚志向高遠的人應拋開憂慮,不要徘徊顧忌,盡情地將壯志實現(xiàn)。此二聯(lián),氣勢磅礴,正氣十足,而其中所表達求知心態(tài)和實踐志向的內(nèi)涵價值最高。
七絕(三)
委屈藏進浪花里,
痛苦封存老酒中。
踏遍青山心不老,
云題詩畫水成龍。
《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遠山先生在這里更為深度地將“苦”、“勞”、“餓”、“空乏”、“亂”這些磨難簡化歸結為“委屈”和“痛苦”。并且以淡化、坦然、甚至是藝術化地去對待這些苦難。將人生的委屈藏進浪花,雖時時都會涌現(xiàn),但浪花并非巨浪,不能阻擋前進的白帆。將痛苦存至老酒,也許可以從“痛苦”中釀出甘甜的味道。表現(xiàn)了詩人浪漫主義的情懷以及勇于面對磨難的大無畏精神。下聯(lián):“踏遍青山心不老,云題詩畫水成龍。”詩人切換角度,從自身出發(fā),號召有志之士以“踏遍青山心不老”的底氣去實踐志向,一定會達到“云題詩畫水成龍。”的高境界。讀者可以細細去品味以云彩般飄逸的手法去題寫詩畫,將筆下浩浩的江水視為涌進的長龍,這其間回蕩的豪情誰人能比?
尾 聯(lián)
書蟲醉倒詩山上,
赤腳永隨詞海蹤。
尾聯(lián)是全詩的詩眼,道出了詩人畢生的志向,可以說是一個回歸。尾聯(lián)將全詩推向高潮。出句詩人將自己比作癡癡的書蟲,在中國詩歌的山林中如癡如醉地汲取精華。詩人用一個“醉”字將自身對詩歌的態(tài)度從愛好上升為陶醉其中,十分巧妙。讀書入“醉”這個境界,必將有所成就,遠山先生的求知之路也就是伴隨著“醉在其中”一路走來。對句中“赤腳”二字來自古代孝子在為父母送葬時,以“赤腳送行”來抒發(fā)內(nèi)心無比的哀痛和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遠山先生在此以“赤腳永隨”表達了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格律詩詞許下了誓言,字字肺腑,令人欽佩。
遠山先生的這首長律分別表述了他在礪煉自身心志的三個境界,有創(chuàng)作時的專注,面對挫折時的沉穩(wěn),達到高境界時的灑脫,最終表明志向,與有志之士共勉。
一種境界
遠山先生認為,“境”指意境開闊的廣度和寬度;“界”是指思想意境的高度,或是精神層面的高度。“境界”是橫向意境寬廣度和縱向高遠度的有機結合,從而形成藝術高遠寬廣的境界。由此觀之,詩書也好,畫印也罷,大凡藝術,必有四個境界:
一初界,即“有我境之有我界”。這是最一般的,也是最為尋常的境界,無需更多文字闡述,任何常人都能感悟到、體會到。比如日常生活、交談、開會、學習等等,都是在有我境之有我界這種精神狀態(tài)下進行的。
二學界,即“無我境之有我界”。無論是古典朦朧詩畫,還是現(xiàn)代意象派詩畫,有一部分人起初欣賞不了其美學思想與意境,但當有人引導他們?nèi)ダ斫膺@些符號,解讀這些語言,便可界入無我境中。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們可以想象、感受,甚至體驗別人的意境,在思維空間里完成了由無我、無知、無欲、無思、無念到有我的想象之中來,這就是從無我境到有我界的意識過程。這些引導意念成像的體驗是人們學習藝術的第二個高度。
三無界,即“有我境之無我界”。大凡詩書畫印等各類文學藝術,倘若由我造境,偶得無我高界精神者,皆屬于“有我境之無我界”。如假日旅行賞風觀景之時,去時心有其境其意是有目的,而在此過程中偶然所得,有不經(jīng)意的感悟。這是懷“有我”的意境出發(fā),從中得到片刻“無我”的感受過程。這其中忘我地享受大海遼闊的胸襟;感悟、感受到書畫中自然的美妙,帶給我們的是從“有我”到“無我”的快樂心境。正如上面所述,陶淵明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有我境之無我界”的第三詩境高界。這種高界往往是在“有我”的偶然之中不經(jīng)意所得“無我”之高端體驗。
四空界,即“無我境之無我界”。首先,入此境界應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先入禪境。在無我之境中,精神力量流轉于浩宇之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如同:
閑坐望云風,
心開宇際胸。
身游天地外,
不在時光中。
由此境界中所獲得的無我之界,是自然生成之物,而非想象、思考所得,是自然界直接賦予的精神財富,是心禪在給予指引。在“無我境之無我界”中遨游,沖破了所有意識的束縛,在空靈之中懂得了時間萬物運轉的法則。藝術創(chuàng)作入此境界則不需諸多無謂的思考,只要親身體驗,自然會告訴你一切……
詩詞及其他藝術的最高界,必是一切由自然而生,自然而造,沒有絲毫人的意念穿于其中,強迫其里,是純粹的自然美。藝術脫離束縛,回歸于自然才是最偉大的藝術,而自然本身無所謂藝術,這便是詩道無界。
一個理想
“詩道無界”一直以來都是遠山先生的一個理想。在他看來,人人都可以學詩、寫詩,無論男女老少,中國人、外國人,都可以在中華詩歌的熏陶下,寫出動人心弦的格律詩來,情無邊,詩無界。
遠山先生曾說過:“社會在發(fā)展,文化在進步,中華詩歌響徹天宇,回蕩大地,我堅信又一個詩浪詞潮必將滾滾而來。為弘揚國學,發(fā)展中華格律詩詞;倡導民族信仰、陶冶情志;創(chuàng)辦‘中華詩院’,復興中華詩歌文化,從而真正實現(xiàn)‘詩道無界’是我的理想,為此,我將上下求索,鞠躬盡瘁。”遠山先生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正如他的詩《蹄飛不止》中所述:
五言律絕•蹄飛不止
老馬思春萬里飛,
野疆秋剎百花悲。
青春再借三千日,
不信此生無做為。
全詩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意境,抒發(fā)了兩種不同的情感,這是悲愴和力量的結合。讀者仿佛跟隨詩文穿越時空,遠處大漠的高山上,一個孤獨的身影在馬背上眺望著遠方,身下的駿馬偶爾低頭嚼幾口荒草,秋日夕陽的余暉映紅了整個山崗,人與馬的身影被拉長了數(shù)倍。冷風吹散了飄零的花朵,馬背上之人不禁悠悠而嘆 :“青春再借三千日,不信此生無做為。”這個人是誰?
是一心忠君報國卻遺恨奸臣當?shù)赖膽?zhàn)國大將李牧?是二十二歲就封狼居胥,大破匈奴,卻最終因病而亡的漢朝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是全力輔佐蜀漢劉備欲一統(tǒng)中原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孔明?還是遭到內(nèi)奸陷害,在抗金戰(zhàn)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連下十二道金牌,被勒令班師的岳飛?壯志未酬,英雄末路,時運不齊卻心懷天下,這份情操堪比日月光芒,大地雄渾,為人所敬仰。但時不利兮,天妒英才,徒呼奈何?
鏡頭一轉,畫面切換,依然是那座大漠的高山,依然是個孤獨的身影,可是此時遠方的太陽剛剛泛起魚肚白,暖日的光輝依稀灑落在尚未衰敗的花朵上,清晨的露珠折射出璀璨的光輝,身下的駿馬發(fā)出了低低的嘶鳴。猛然間,馬上人得天之恩賜:“青春再借三千日,了卻今生大作為。”這個人又是誰?
是身在魏國,不為重用,后應秦招賢令,主持變法,富國強兵的衛(wèi)子殃?是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得主公信賴。談笑間,使得敵人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謹?還是在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為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古典詩歌文學的精華,消除文化斷層,力爭創(chuàng)辦“中華詩院”的李遠山先生本人?
在遠山先生看來,懷才不遇是智者的悲哀,但就此沉淪,更是悲哀中的悲哀。所謂“瑕不掩瑜”、“否極泰來”,智者不遇之時更應堅持自己的理想,大道輪回之時,自然就是成功之日。文/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