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關注互聯網與青少年健康成長
一個資深網游玩家的自白
在綠色網絡聯盟組織的一次活動中,記者結識了一個叫張旭昭的女孩。曾經沉迷網游的她,如今作為一名志愿者,加入到拯救網癮青少年的行列。她向記者講述了青少年沉迷網游的原因:
首先,對青少年來說,網游可能是一種省錢的娛樂方式;其次,網游是玩家心靈寄托的方式,雖然網絡是虛擬的,但每個人是真實的存在,可以互相聊天、安慰、幫助;再其次,是成就感,現實中的人生不可能推倒重來,但在網游中可以做到;最后,就是一些網游公司蓄意讓人沉迷,譬如游戲中縱容玩家宣傳色情網站,故意讓玩家之間PK以拉住玩家,鼓勵玩家花錢買游戲道具。
互聯網作為青少年學習、生活、娛樂、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正在根本性地改變著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思維方式,但互聯網對青少年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今年兩會上,如何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網絡色情暴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青少年是網絡的主要使用者。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tǒng)計,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3.84億人,其中青少年網民占61.5%。青少年上網人數多,但他們都從網上獲得了什么呢?談到這一點,代表委員們感到憂心忡忡。
過去一年,國家7部門集中整治網上低俗內容,關閉或屏蔽了淫穢色情網站1.5萬余個。今年1月5日,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公布了最新一批19家存在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網站,其中包括很多知名網站。
“這么多知名網站都存在低俗內容,真不知我們的孩子在網上還能看什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向記者提供了一項網上調查結果:48.3%的青少年接觸過黃色網站,43.4%的青少年收到過含有暴力、色情、教唆、引誘等內容的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
“由于人在不同的生理階段會有不同的生理反應,網上那些色情暴力信息對成年人不是很可怕,但對未成年人卻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yī)院院長許樹強說,根據公安部公布的數據,在青少年犯罪中,有80%是受網絡不良信息誘惑的。
“對網絡環(huán)境的治理不能僅靠政府運動性的打擊,需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對于整治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達成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雪峰有自己的看法。他呼吁政府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強化對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積極干預,打擊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凈化網絡環(huán)境。同時他還建議,完善法律法規(guī),建立青少年網絡保護的法律體系,明確有關問題的主管部門和相關權責,補充網絡犯罪罪名,加大對網絡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
還給青少年純凈的網絡空間,政府應該更有作為,不少代表委員都表達了這樣的愿望。
網絡沉迷妨礙青少年身體健康和性格發(fā)展
對于青少年沉迷網絡所帶來的危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航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吳仁彪最近又有了一個直觀認識。
在來北京開兩會前幾天,學校里一個大三學生出走了。這個學生在留給同學和老師的信中說:“離開學校,我將有更多時間上網打游戲。你們不用擔心我,我打游戲賺的錢,還可以用五六年。”對于這個學生的出走理由,吳仁彪感到很痛心。據他了解,那些學習成績落后或心理出現障礙的學生,往往都沉迷網絡。
去年11月,全國青聯組織部分青聯委員到廣州實地調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機械工業(yè)集團公司董事長任洪斌作為調研組的成員,參加了與網癮青少年的座談。“沉迷網絡,讓這些青少年遠離現實,不僅有害于他們正在發(fā)育生長的身體,更對他們性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情商的提高產生消極作用。”任洪斌說。
“給青少年現實中的快樂,是防止網絡沉迷的良方。把青少年的興趣吸引到現實生活中,讓他們用更多的體驗和實踐來度過寶貴的成長期。”任洪斌建議,教育部門應推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同時引導青少年更多地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不是人與機器的交往。
而彭雪峰則建議從加強政府引導和行業(yè)自律入手,通過設定科學有效的網絡產品技術標準,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網絡沉迷。他建議,對于網絡游戲等行業(yè),在標準制定、市場準入等環(huán)節(jié)應充分考慮青少年身心特點,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出臺強制標準,從網游使用對象年齡、游戲升級和總時間長度控制、游戲道具價格限制等方面,規(guī)范網絡游戲的設計和生產,減少青少年網絡沉迷或受到網絡傷害的可能性。
極端社會現象的網絡放大效應危及青少年心理
虛擬的網絡,成為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既放大了真善美,也放大了假惡丑。“滅門案”、“躲貓貓”……這些在高速發(fā)展變革的社會進程中出現的極端社會現象,在網絡上被不斷放大。
“對于這些現象,成年人一般都能用比較穩(wěn)定的心態(tài)去對待。而對于青少年,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就容易產生極端性的模仿和表達。”全國政協委員、山西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主任梁麗萍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社會觀察是青少年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渠道,“媒體、社會組織和教育部門要注意幫助青少年客觀分析社會現象特別是極端社會現象,更深刻、更理性地認識社會現象,防止極端心態(tài)形成。”梁麗萍說。
梁麗萍認為,目前迫切需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要把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在中小學開設網絡素養(yǎng)課程。”網絡素養(yǎng)教育應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使用網絡的知識和技能;二是對網絡信息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的辯證思維能力;三是網絡溝通交往中的法理與倫理道德修養(yǎng)。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胡偉武建議,將學校的信息技術課改為媒介素養(yǎng)課,并作為必修課,“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特別需要有一種媒介素養(yǎng)的教育”。郗杰英則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隊伍,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圍繞未成年人應當掌握的互聯網知識技能、辯證思維能力和網絡規(guī)范及道德修養(yǎng)等內容,開發(fā)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ǎng)教材,給他們提供正確認識網絡及網絡信息、合理使用互聯網的方法。(記者 翟帆)